
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,排在第31位。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。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,大約有30萬人,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。那么曾姓女寶寶應該如何
起名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曾姓女寶寶起名大全(適合五行喜木的寶寶)
曾姓女寶寶起名大全(適合五行喜火的寶寶)
曾姓女寶寶起名大全(適合五行喜土的寶寶)
曾姓女寶寶起名大全(適合五行喜金的寶寶)
曾姓女寶寶起名大全(適合五行喜水的寶寶)
曾姓歷史名人:
曾國藩(1811-1872):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。原名子城,字伯涵,號滌生。湖南湘鄉人,道光進士,曾任內閣學士、兩江總督等職,后病死于南京。有《曾文正公全集》。
曾紀澤(1839-1890):字頡剛,曾國藩長子,清末外交官。他留心時事,博覽群籍,通西文,好西學。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,后襲侯爵。光緒四年(1878年)出任駐英、法公使,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。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。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,旋為兵部左侍郎,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。1887年著《中國先睡后醒論》,主張“強兵”優先于“富國”。有《曾惠敏公遺集》。
曾國荃(1824-1890):曾國藩弟,字沅甫,號叔純,貢生出自。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,1862年進圍天京(今南京),1864年7月攻陷天京,受封為一等伯爵。1866年任湖北巡撫,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。1875年又被提用,歷任陜西、山西巡撫,署兩廣總督。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。
曾鞏(1019-1083):北宋文學家,字子固,南豐(今屬江西)人,世稱南豐先生。嘉祐進士,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,官至中書舍人,曾為王安石所推許。散文平易舒緩,長于敘事說理,講究章法結構,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,主張在“合乎先王之意”的前提下對“法制度數”進行一些改易更革。有《元豐類稿》。另《隆平集》也題為所作。
曾子:即曾參,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(今山東費縣)人,他是孔子的弟子,以孝著稱。相傳《大學》是他所著,被后世儒家稱為“宗圣”。
曾姓聚集地:
遷徙分布
曾氏出自山東,孔門著名弟子曾參就是山東人。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漢時家于長沙(今屬湖南),是為長沙房;曾項家于扶風(今陜西興平東南),是為扶風房,其后人分別遷居于冀州(治今河北冀縣)、青州(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)。王莽之亂時,曾據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(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)之吉陽鄉,是為吉陽房。曾據后人曾略居于撫州南豐(今江西廣昌縣東),是為撫州房。西晉永嘉二年(308年),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(今浙江紹興)。此外,曾氏族人還遷居于韶州(今廣東韶關)、虔州(今江西贛州)、交州(今廣州)、蜀郡(今成都)、豫章(今江西南昌)、吳郡(今江蘇功州)、河內(今河南沁陽)、南陽(今屬河南)江夏(今湖北鄂城)、襄陽(今屬湖北)等地。唐末,曾氏開始遷往福建。
目前,曾氏為臺灣第十六大姓,在全國大姓中排第三十八位?,F在曾姓較為集中的是新竹縣,次之是臺南縣,再次之是南投、嘉義、苗栗、彰化、臺北等地。清代福建人曾振賜是最早移居臺南開基的。此后,閩、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臺灣,使臺灣曾姓隊伍日漸擴大,成為臺灣的一個重要的姓氏,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。
堂號
“三省堂”: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,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:(1)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;(2)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;(3)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?!叭√谩奔从纱说妹?。
此外,曾氏還有堂號“魯陽”。